蓄能“创新力”、夯实“生产力”、提升“服务力”,常州打造西太湖畔最佳引才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我们要打造一个‘场’,让一流服务汇聚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园区。” 在常州市武进区副区长、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徐俊的愿景里:这个“场”,阳光雨露充沛,人才像梧桐林里的凤凰千里来归,如千里马般尽情驰骋,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蓄能“创新力”


(相关资料图)

全面激活“最强大脑”

多年“叩门”求才,西太湖人才家底厚积成势:

武德珍,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博士,2012年创办先诺新材,研制并建成了全球首套年产30吨和100吨规模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的生产线;董国材,荷兰莱顿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2015创办国成仪器,研发出省、市首台(套)重大装备,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董鹏,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免疫学博士,目前投身常州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建设……

近年来,西太湖以创新平台聚人才,以创新环境激活力,以创新产业拓蓝海。目前,拥有各级创新创业载体2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加速器1家。

作为常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常州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是细胞治疗共性技术和先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服务新型研究机构,首批4个院士级重大项目已经落地。今年6月,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此挂牌。

“今年4月,我辞去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职务,开始全身心投入研究院建设,组建了一个由1名博士后、2名博士和12名硕士组成的全职技术团队,希望未来抢占细胞治疗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鹏说。

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

“滚雪球”效应不断显现

作为2015年省“双创人才”的武德珍,正在不断为西太湖做大“人才朋友圈”。通过外招内培,先诺新材研发团队已经拥有4名博士、6名硕士,累计培育2名省“双创人才”、1名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创新类人才。

2016年留学归来的殷苏迎上新能源产业的风口,创立了联储科技。去年,企业获评“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并完成A轮股权融资。“西太湖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有创业抱负的人才,用心用情纾解经营困难、员工住房等问题,为公司的融资和稳岗解决了很大问题。”殷苏说。

数据显示,西太湖国有资金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人才公寓有6265套,民营资金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人才公寓有226套,在建的蓝湾国际人才公寓共计738套,让各层次人才乐业又安居。

筑巢引凤之下,“最强大脑”纷至沓来,创新能力破壁增高。据初步统计,目前园区共有常驻博士31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

今年,征图新视(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升格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与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目前拥有在站博士后1名。“‘国字号’创新平台的升级,使我们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上拥有更多自主权,以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征图新视副总裁王岩松说。

为放大高端人才带动效应,今年11月,西太湖发布“‘两湖’博士说”品牌,定期邀请博士们登台授课。“‘两湖’博士说”形成“走出去研学、高赋能对话、坐下来谋划”的“1+3”模式,打造以创新创业者为中心的学习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组织,为“两湖”创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夯实“生产力”,“靶向”培养技能“尖兵”

强产业、兴城市,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当前,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正在“一高四新”(高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经济)产业赛道上全力驰骋,累计培育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

“近年来,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生产工艺的技术含量愈发精密,高技能人才亟需定制化培养。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自建培训体系,靶向培养技能‘尖兵’。”苏文电能行政总监何娟告诉记者。

作为新经济领域的代表,苏文电能深耕电力行业多年,秉承“向技术要竞争力、向技术要效益”的技术创新理念,建立起以“赫兹”“法拉第”“爱迪生”命名的三级培训学院体系。

“新员工、遇到技术瓶颈的老员工、管理干部分类参与新兵、金兵、尖兵学院培训课程,挖掘内部教学资源,全面推动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何娟透露,培训靶向效应显著,截至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达26%,核心技术人员均参与取得相关专利和著作权。

企业和政府双向发力,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正由“工”变“匠”,创新才智充分涌流。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近年来,西太湖创新花式培训,开展企业员工大课堂、“蓝领专家”讲座等。

“园区打破以往‘大锅饭’模式,为企业提供量身‘小灶’,将全年集中授课改为企业‘自主式订单送学’。”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党群工作部部长袁晟成介绍,升级版的“订单送学”设置了9类主题、149门课程,畅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做大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常州欧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流线线长陈建兴,正是“订单送学”的受益者之一。“基本每年都报名园区的电工课程,参加企业技能考核比赛。”陈建兴凭借精湛的业务技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领军人才,相继获得“武进区优秀农民工”称号、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袁晟成透露,目前,西太湖正整合园区各企业自身的优质培训课程,结合产业特色,打造“企业家门口的共享技能培训课堂”,为“两湖”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更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产业人才队伍。

提升“服务力”

拿好奋斗担当“接力棒”

“新员工产业学习社提供的课程就像大学的综合课和专业课,丰富且实用。我们每天都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不同的知识。”入职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招商局3个多月,河海大学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杰很快实现了从“实习”到“实干”的过渡。

“选好苗”只是第一步,“育好苗”“用好苗”更是关键。今年,西太湖成立新员工产业学习社,将园区产业细分为高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经济5个领域。

“新员工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兴趣所在,跨部门选择相关产业组成社团,5位部门负责人以产业社团导师助理的身份为新员工提供帮助,促进新员工学习更多的产业知识,服务园区企业。”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科技局局长张衡,担任了新材料产业组导师助理,“以老带新、以专促能,希望我们传授的‘渔’,能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圆满‘出师’,提升园区的服务力,拿稳握牢‘两湖’的‘接力棒’。”

作为招商小组成员,高杰选择了新能源产业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是西太湖正在探索的未来产业新赛道,现在的培养方式,能让我们很快掌握市场规模、发展格局、发展重点、上下游产业链等相关知识,助力项目招引。”高杰说。

除了授新员工以“渔”,西太湖还致力于为更多干事者赋能。今年以来,园区打造“‘两湖’未来TALK”干部教育培训品牌,聚焦“两湖”之势、“两湖”之力、“两湖”之美,设置政治引领、产城规划、科技创新等九大板块课程,分设大咖讲“两湖”、领导谈“两湖”、总裁论“两湖”、青年说“两湖”4类子栏目。除园区管委会机关干部参训外,街道、国有公司、平台、重点企业等的党员干部职工也都纳入培训,实现共同提升,营造“想学、能学、敢为、能为”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高端科技人才“头雁领航”,产业技术人才“靶向发力”,青年干部人才“赋能干事”……“回顾西太湖发展史,从农场到农发区、经发区,再到眼下‘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打造,既是接力传承,更是接续奋斗。希望越来越多人才主动融入‘两湖’创新区建设,让改革创新、奋斗担当,成为西太湖的最强音、最亮色。”徐俊表示。(诸丽琴 戎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