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为媒来相聚,看“让古运河重生”的扬州实践

8月13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暨“媒体眼·看运河”扬州行正式启动,近百名媒体单位的领导嘉宾和行业专家学者走进扬州。

江都水利枢纽、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汇阁……媒体一行实地调研扬州运河沿线的标志性文旅场所。直播、视频Vlog、图文……媒体拍客和网络达人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更多人展现“世界运河之都”扬州的古城新气象,以及“让古运河重生”的扬州实践。


(资料图片)

行走生态走廊 感受运河灵动

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在这座历史名城中,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媒体记者一行来到了江都水利枢纽,先后参观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展厅、江都第四抽水站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三水”交汇处,南濒长江、北连淮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新中国第一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泵站群。同时,它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

江都水利枢纽对大运河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针对记者们的提问,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钱邦永表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保证了大运河的“灵动”,大运河是输水线路,也是航运线路,江都水利枢纽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修复河湖生态,畅通京杭大运河运输大动脉,苏北运河每年运输总量达到3亿吨,为内河航运发挥了巨大效益。

钱邦永介绍,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江都水利枢纽积极开展水情教育和水文化建设,吸引年轻人来了解大运河文化和运河水利工程。

浅嗅典籍书香 传承中华文脉

赓续历史文脉,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年来,扬州将建设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作为推动“古运河重生”的首发项目,实施了以文汇阁复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程。

文汇阁作为清七大藏书楼之一,是我国藏书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年4月,文汇阁重建完成并对外开放。《四库全书》时隔169年重新入驻,再现了“书阁合一”胜景,也使古阁成为了扬州文旅新地标。

来到瘦西湖畔、北护城河边的文汇阁,别具匠心的山水楼阁,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藏,让大家震撼于历史上的扬州作为古代图书集聚地和文化传播中心的重要地位,感叹《四库全书》的卷帙浩繁,纷纷在书架前拍照留念。

除了文汇阁,北护城河连接了古运河,也连接了天宁寺、冶春、史公祠等各大景点,更多年轻人和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触摸古老运河 领略历史澎湃

除了保护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外,充分利用好文化公园、运河博物馆也是活态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让运河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之一。

扬州的运河三湾片区作为古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扬州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昔日工厂地如今已变成生态文化公园。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调研团行走运河畔,举起手机记录下古老运河最富有生机的一段,感受千年运河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此行十分震撼,没想到扬州将运河变得这么美、这么宏大。”知名微博博主“风的节奏吹”告诉记者,多种形式展示和宣传运河,也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里。

不远处就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该馆运用了5G、VR等科技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调研团的成员们纵览这本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透过古老运河的河道剖面、古色古香的运河街肆回望过去,站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的运河展厅里穿越古今、畅想未来。

“参观大运河博物馆,让我对运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真切感受到了运河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新浪微博政府事务高级经理赵富华表示,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应进一步探索如何使其“IP化”,让运河出圈、破圈,如何让传统媒体、新媒体、普通民众共同宣传运河,使其更加多元化。

运河从历史深处走来,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扬州的烟火气。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周卓诚在行程结束后感慨:“古老的运河,尽显扬州新魅力。”

见习记者 徐蓉 朱桂艳 扬州发布记者 陈洁文

摄影:庄文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