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湿地城市 | 湖南常德:襟带洞庭,桃源深处梦潇湘
7000多年前,澧水顺着支流涔水、澹水冲积而下,浇灌着澧阳平原腹地的广袤土地,人工栽培的水稻探出新芽,为湿地文明起笔。而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寥寥数笔为华夏子孙造了一处梦里水乡。
8月14日至16日,“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中国湿地城市”报道组来到湖南常德,观洞庭浩渺无垠,于柳叶湖踏浪扬帆,在山水之间忘路之远近,揭开现代桃源的面纱。
洞庭山水翠,湿地保护体系全域覆盖
(资料图片)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泛舟洞庭,即景抒怀,一碧万顷踏着诗文,在世人心中激荡。而作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吞吐长江、接纳“四水”,养育一方人。由于其复杂的水系网络,这里也是全国治水重点、难点之一。
鸥鸟划过晨雾,天蒙蒙亮,西洞庭湖上就已留下一条船的尾波。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正在打捞湖面垃圾。过去,刘克欢祖辈傍湖而生,靠水吃水,围湖圈起万亩地用于养殖大闸蟹,然而过度捕捞、围湖养殖的弊端在时间的缓慢流逝中终于显形。碧潭变黑水,水草螺蛳没了踪影,越冬的候鸟都“避而远之”。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刘克欢自发求变,主动拆除围网,配合执法人员打击违法行为。“这是大家的西洞庭湖,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
从“吃湖”到“护湖”,在西洞庭湖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像刘克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湿地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部门之力可成。为此,西洞庭湖以系统化思维布局,集合力推进,政府统管、多部门参与、执法大队协同、周边渔民协助,“西洞庭湖管理模式”为全国湿地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片的欧美黑杨被连根拔起,乔木灌木等本土植物取而代之;珍珠退养,湖水拂去浮尘,水底鱼儿重见天上的明月;砂石码头拆建,脏乱的岸堤再次披上绿装,洲滩沟渠之上,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再次“露面”。
江流纵横、草甸青翠,西洞庭湖生态修复是常德落实湿地保护的一抹绿色的缩影。2018年,常德成为全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目前,常德市湿地面积19.089万公顷,纳入保护的湿地面积13.67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1.66%。
近年来,常德探索建立全域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水利建设投入超亿元。珊珀湖截污清淤、补水净水、重构“水下森林”,“劣Ⅴ类”的水质逐步好转;沅水湿地划定环保“生态红线”,重点清理外来入侵物种,沿江两岸复绿成效明显;仙阳湖先后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退出、网箱养鱼退出、砂场关闭等专项整治行动,生态保护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臭水沟变风光带,海绵城市自由呼吸
头顶长江、脚踏洞庭、腰缠沅澧,常德作为武陵山脉经济协作区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重要的生态屏障,依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是常德得天独厚的资源。然而,过去因城市快速扩张,河道填埋、废水过量排放等粗放式发展使得城市内污水横流。
2015年,常德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常德市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河湖连通活水、绿化截污净水、道路小区蓄水、防涝减灾排水、水文化水旅游亲水五大工程建设。
俯瞰常德,一条玉带穿城而过,蜿蜒于城市中心,波光粼粼,秀丽万千。闲暇时间,市民沿着河道漫步骑行,两岸绿植环绕,惬意自得。这是常德城市内河——穿紫河。近期,长达十年的穿紫河风光带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竣工。拆河堤、疏河道、增调蓄容积,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将城市的大小通道与穿紫河连通,沿岸建起8个新型雨水泵站,118个排水口全部截流,沅江、柳叶湖、穿紫河连成一体。
穿紫河南侧有一处500余亩人工湿地,大小湖泊点缀其中,水体清澈,不时飞来几只天鹅在湖面歇息,美人蕉、鸢尾等植物随风摇曳。很难想象这里的水是由污水净化而成。尾水经管道输送,经过人工湿地的12个处理单元,经紫外线消毒后排入穿紫河,水质可达地表水三类。
在常德,正是由这一个个“海绵”让水在城市中自然迁移,降雨时吸收,干旱时吐纳,实现雨水综合利用。目前,常德已投入资金55.6亿元,完成规划项目89个,形成一批精品样板工程,实现了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目标。
半城山水半城楼,“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双赢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数千年来,山、水、林、田、湖等生命共同体自然融合的城市生态,形成了常德湿地资源丰富、魅力独具的格局。近年来,随着湿地环境逐步改善,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生态产品价值更加凸显。
碧水依偎着古城墙缓缓流过,岸边鳞次栉比的明清老屋韵味十足,老常德人记忆中的老街——河街从沅水边“搬迁”至穿紫河畔,211栋老式建筑将城市记忆定格。沿岸建成5.5公里的两岸亲水栈道、5个河岸观景平台,常德丝弦、折子戏、刘海砍樵等实景演出以城市为背景,更具地方特色,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结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度假。
“水上巴士”穿梭于穿紫河、白马湖、柳叶湖之中,45公里的往返航道、14个码头,水上旅游线路将常德的城市湿地串珠成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沿岸商圈和高档住宅的综合开发如火如荼,当地的就业岗位也因此增加,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千年古运河化身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半城山水半城楼,在常德,人们享受着湿地的丰富馈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与美丽宜居共存。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徐春晖柏丽娟/文白利振胡秋阳潘书哲/摄
关键词: